地坝头山下的“铁人精神”

信息来源 :  纳晴公司 作者 : 纳晴7标-吕宁 发布时间 :  1360次阅读

“老李,明天三岔河大桥浇桩还需要再加100m³混凝土,能调得过来吗?”“再加100m³的话没有问题,明天多给你调两台混凝土搅拌车过去,一定保证你们完成浇桩。”挂掉施工处来的求援电话,拌合站站长李青红随即盯着工人排班表思忖起来,在生产计划表上勾勾画画,当即调整起新一天的生产任务。

四季度,在纳晴公司掀起“奋战四季度 冲刺总目标”的口号下,公司各项目部工程建设紧锣密鼓、遍地开花。接到正式开工令不久的贵州纳晴公路7标项目部,全员早已铆足了劲,面对急且重的施工任务,吹响了冲锋的号角。作为项目部拌合站站长的李青红,从奋战百日誓师大会上签上自己名字的那刻起,就坚定了无条件保混凝土供应的决心。

两站跑 保障生产供应

在人烟稀少的地坝头山下,项目部2#拌合站不管白天黑夜,机器运转声和车辆轰鸣声不绝于耳,给这里平添了一份生机。

由于人手不足,3#拌合站站长一直没有配置,老李主动挑起担子,这让他要经常穿梭在2#和3#拌合站之间,“两点一线”的工作方式成为一种常态。

“师傅,3#站操作室好像电路故障了,机器无法启动。”李青红徒弟小谢电话里焦急地报告故障。放下电话,他快速赶往3#站,带着小谢查找线路故障。

“老李,2#站搅拌机卸料门无法关闭了,怎么办?”听完拌合站操作工人的报告,他又急忙跑回2#站,找到故障的源头是驱动液压泵的电机未得电并重新供上电。

白天监督生产和故障排查,晚上排生产计划,这是李青红日常工作的一天。四季度,项目部两个拌和站共生产混凝土3.5万方,有力地保障了工程施工的进度,获得了业主、监理的一致好评。

李青红与徒弟讲解.jpg

李青红与徒弟讲解

怀初心 坚守那方斗室

混凝土生产的关键时刻,想找到李青红实在太容易,只需到拌合站操作室去,十次有九次都会在那里。对于他来讲,这一方斗室亲切而温暖,没有比这里更惬意的地方。贵州多阴雨天气,连日地早出晚归,李青红的关节炎犯了,关节处传来的钝痛和酸胀感侵袭全身,导致上下操作室都变得困难起来,可他依然坚持每天在岗位上指挥生产。电话中妻子心疼得直吼他,劝他去医院输液。他却笑着安慰妻子:“老毛病了,打针得七天,吃药也一样。放心吧,湖北的大老爷们这点病扛不起?”拌合站驻地偏僻,到镇里的卫生所也有二十几公里的路程,一个来回就得大半天,他舍不得把时间搭在这上面。妻子劝不动他,只好每天打电话催他按时吃药,叮嘱他休息前要做热敷。

“轻伤不下火线”。他的这份努力也深深地影响了身边的同事,拌合站上下团结一心、攻坚克难,顺利完成了每日、每月的生产任务,保障了施工现场的混凝土供应,为项目部完成产值目标贡献了他们的力量。

调度生产.jpg调度生产

解难题 请缨调制配比

作为控制性工程的三岔河大桥,设计为水下灌注桩作业。为了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良好性能,承受上部结构的外力,与普通的桩基浇筑相比,混凝土需要兼具流动性和粘聚性。项目部试验浇筑了几次灌注桩作业,但效果都不尽人意。

“有条件要上,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。我要和试验室一起配制出这个比例。”经验丰富的李青红主动请缨,加入到试验室配合比的调制工作中,与检员一起蹲守在三岔河边反复进行着试验。流水潺潺,像极了时间的流逝,浇桩的老李好像一位长跑运动员,向着终点争分夺秒着。即使错过了饭点,面对残羹冷炙,他也甘之如饴。

经过一遍又一遍地调整配合比,他的眼神愈加坚定和从容,调配比例也渐渐清晰起来。10月31日,随着混凝土沿着导管注入水底,阻挠着现场进度的三岔河水下灌注桩作业终于得到解决。望着终凝后的混凝土,老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,还不忘告诫徒弟说:“要把最终的调配数据记好,这都是宝贵的经验。”

他经常和同事说:“工地就是这样,我们千里迢迢来这里不是为了享福的,我们只能适应这个环境。”简单的话语中饱含着对路桥建设事业的执着和钟爱,对工作高标准,对生活低要求,这就是一名路桥建设者无怨无悔的筑路人生。

排除故障.jpg

排除故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