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交通运输部、中华全国总工会公布了“2023年感动交通年度人物”等名单,依托开运体育·(kaiyun)官方网组建的贵州交通山区峡谷桥梁建造技术团队荣获“2023年感动交通年度特别致敬人物”。
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故事
1月19日,“国家工程师奖”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,依托开运体育·(kaiyun)官方网组建的贵州交通山区峡谷桥梁建造技术团队获“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”称号。
7项首创技术,12座“世界第一”桥!贵州交通山区峡谷桥梁建造技术团队由开运体育·(kaiyun)官方网总工程师韩洪举领衔,省公路局、勘设股份、交建集团及所属公路集团、桥梁集团、路桥集团16名桥梁专家组成强大智囊团。
贵州交通山区峡谷桥梁建造技术团队合影。世界高桥前100名中,该团队参与建造34座,获古斯塔夫·林德撒尔奖等国际大奖6项
追求卓越,贵州交通山区峡谷桥梁建造技术团队迎难而上,在悬崖绝壁处显身手,攻克建造环境复杂多变、传统工艺无法施展、生态环境脆弱等世界性难题,引领世界山区峡谷桥梁建造技术发展。
这个团队的背后,伴随着千千万万个贵州桥梁建设者的攻坚克难。贵州交通人齐心协力在万千沟壑上架起了一马平川、通江达海的“高速平原”,缔造了恢宏壮美的“世界桥梁博物馆”。
这份荣誉的背后,离不开“矢志笃行、开拓创新、务实善干、勇当先锋”的新时代贵州交通精神。他们或擅长结构设计,或精于建造工艺,或主攻材料创新,在贵州高原的奇峰险谷之中,创造了山水间的人类奇迹。
设计创新——建造世界级桥梁
在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中寨乡境内,纳晴高速控制性工程六枝大桥建设火热。
建设中的纳晴高速六枝大桥
云雾缭绕中,4座主桥墩宛若擎天巨柱,巍然矗立,它们将支撑起3个320米的主跨。韩洪举抬头望着这座气势恢宏、刷新多项世界纪录的大桥,眼里满是期待。
“水盘高速北盘江大桥的工艺积淀,给了我建这座世界级大桥的底气。”韩洪举的自信不是空穴来风,身后还有他带领的杰出技术团队。
水盘高速北盘江大桥
因为桥需要跨越一个宽度2公里以上的U型峡谷,需要多跨同时并进,作业面左右交织,上下重叠,团队大胆地提出在一座桥中集拱桥、斜拉桥和连续刚构桥3种桥型施工工艺,相当于修了3种桥。
“六枝大桥采用多跨连续预应力混凝土空腹式连续刚构梁结构形式,开了梁桥建设先河。”面对质疑,韩洪举选择反复验证工艺工法去说服:“修桥就要敢想敢干!”
如今,六枝大桥的主桥墩高度、单跨跨径、主桥长度3项指标,目前在同类型空腹式连续刚构梁桥中排名世界第一。
不仅是韩洪举,贵州交通山区峡谷桥梁建造技术团队的成员,他们习惯了用双脚丈量每一座桥梁、踏勘每一个桥位,从而创新性地提出了多种安全、经济、适用、美观的新桥型。
罗高速平塘大桥
为跨越槽渡河峡谷,平塘大桥采用了最为经济的三塔斜拉桥,使中塔成为“世界第一混凝土高塔”。为解决中塔受力与变形协调的问题,团队成员杨健创新提出“中塔塔梁铰接、边塔竖向支撑”的多塔高墩大跨度斜拉桥结构体系,332米钻石高塔设计汲取了苗族裙摆元素,充分体现了力与美的结合。
山区峡谷桥梁风环境复杂,是每一座大跨度高桥都要面临的技术难题。刘建军、杨鸿波等团队成员长期致力于峡谷桥梁复杂风环境研究,为峡谷桥风荷载计算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支撑。
工艺工法——铸就世界级品质
这两天,纳晴高速乌蒙山大桥右幅主拱圈顺利完成合龙,验证了贵州交通山区峡谷桥梁建造技术团队的又一次世界首创。
建设中的纳晴高速乌蒙山大桥
该桥建成后将成为世界首座钢桁腹杆—混凝土组合拱桥。团队成员张胜林介绍,新桥型不仅将桥的自重降低了30%,竖向刚度大幅提升,节省大笔建设资金,还开发出这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塔架可横移缆索吊装系统。
多年来,贵州交通山区峡谷桥梁建造技术团队打造了数量多、类型全、技术复杂、难度极大的“桥梁博物馆”。“杭瑞高速北盘江大桥”是世界特大跨径钢桁梁斜拉桥的典范。团队成员廖万辉介绍,仅从大的施工工艺上讲,大桥就有钢桁梁整节段梁底轨道“纵移横拼”等5大成果创新。
杭瑞高速北盘江大桥
“我们实现了在565米的高空实现1.5毫米精准合龙,相当于一个硬币的厚度。”同样参与杭瑞高速北盘江大桥建设,团队成员周大庆更是感慨万千。
如今,六安高速公路花江峡谷大桥向云霄发出新的挑战,开启了从565米到625米的追赶跨越。
在建世界第一高桥——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
在花江峡谷大桥建设工地,一些曾参与建设北盘江大桥的团队成员再聚首。他们打趣地说:“今天我们自己挑战自己,可以说在山区桥梁界超越贵州的,只有我们贵州自己了。”
多年来,贵州交通山区峡谷桥梁建造技术团队,用一个个工艺工法的创新与实践,打造了一座座巍然屹立于贵州高原的品质“坐标”。
他们首创“拱桥塔架自平衡控制方法”,运用“BIM+3D扫描”技术,实现了山区桥梁高品质建造;
他们首创“自适应现浇拱架”,实现跨径150米内钢筋混凝土拱桥主拱圈施工一套拱架全覆盖;
他们研发出陡峭地形条件桥梁下构施工渣土智慧运转施工工法,减少场区便道施工造成的环境破坏。
绿色建造——引领高质量发展
在贵州修桥有多难,一砂即知一世界。
贵州河流密布,但多数为高山峡谷河流,可用的建筑砂极少。除了从重庆、湖南甚至马来西亚等地购买,只有在本地开采石灰岩,加工研磨成机制砂。
为破解这个难题,吴大鸿、母进伟等团队成员结合贵州石料丰富的优势,因地制宜,就地取材,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,机制砂混凝土在贵州得以广泛应用。
为此,也解决了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320米超高墩单级垂直泵送等难题,成为世界桥梁机制砂混凝土使用的典范,同时主编英文团体标准《公路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技术规程》,在“一带一路”工程建设中推广应用。
团队还致力于将绿色建造贯穿于桥梁建设全过程。
G320线花鱼洞大桥
花鱼洞大桥处于红枫湖国家级景区和贵阳市水源保护地,在拆除重建过程中,团队成员为了将对环境和水源的影响降到最小,创造性提出了“利用旧桥建新拱、采用新拱拆旧桥”建设方案。
团队从材料、工艺、设备三方面着手,研发一系列“拆、建一体化”施工技术,实现了旧桥混凝土100%循环利用、钢材100%回收,真正实现“水源零污染、景区零干扰、废料再利用”,为环境要求苛刻条件下的桥梁建造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。
工匠精神——彰显新时代风采
那年,团队成员刘小飞22岁,意气风发,带着“修世界级大桥”的梦想来到贵州。这个重庆男孩一来就不走了,把修桥当成是一件幸福的事,一干就是20年。
木蓬特大桥施工方案从构思到最终稿,团队成员郭吉平和张基进一干就是120天,经历了9次修改,每一稿有几百页图纸、计算书,稿子摞起来比桌子还高。
郭吉平(左三)在思剑高速木蓬特大桥与桥梁专家进行技术交流
在团队成员刘彬眼里,大家的创新基因正是在不断地克服跨径、高度的挑战中被激活,让贵州成为畅通的“高速平原”。
“干世界级工程就像是踩钢丝,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。”团队成员王骞认为,正是长期的务实执着,每一项新工艺得以从施工蓝图变为现实。
贵州万桥飞架,潜力何在?一大批桥梁建设人才在实践中成长积累,受益于技术、人才,贵州桥梁建设有了巨大潜力。
这些年,团队成体系攻克了山区千米级悬索桥、大跨径斜拉桥、大跨径拱桥、连续刚构桥等一批关键建造技术,为世界桥梁建设贡献了“贵州智慧”。
“对桥的渴望,全世界人民都一样。”团队成员刘骁凡说,世界桥梁建设,20世纪70年代以前看欧美,80、90年代看日本,21世纪要看中国了。
世界桥梁看中国,中国桥梁看贵州。贵州桥梁,大有可为。